忆篁里村
南京繁华,霓虹闪烁,高楼林立间,我却时常凝望远方,思绪飘回那百里之外的家乡——篁里村。那不仅是一座村庄,更是我心中永远的中心。人民公社、医院、完中、初中、小学、供销社、银行齐聚于此,熙攘中自有它的气度。那里,有青翠的田园、潺潺的河流,还有儿时奔跑追逐的晒谷场,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沉甸甸的回忆。
最难忘的是村中那座步龙桥,石阶斑驳,传说曾有皇帝踏足而过,桥下流水依旧,仿佛还在低声传颂往日的故事。学校的操场曾是我们奔跑欢笑的地方,那里曾屹立着两棵巨大的榆树,得要四五个人伸手才能合抱。夏日我们躲在它的浓荫下嬉戏,秋风吹过,落叶如金,铺满整个童年。后来因为建设需要,榆树被砍去,操场上也盖起了一幢幢新楼。时代在往前走,可有些消失的风景,却永远种在了心上。
而村里的老人常说,早在太平天国之前,篁里村曾有七十二巷,巷巷相通,巷口都有一口清冽的水井。可惜战火无情,一把大火焚尽了往日的繁华与纵横。但故乡从未失去它的魂,井水虽涸,记忆仍涌;巷弄虽改,人情长在。
春天,野花开遍田埂,空气中是熟悉的泥土清香;夏天,稻浪翻金,蝉鸣如诗,一声一声织成了乡愁;秋风送爽时,瓜果满枝,丰收的热闹能染红半边天;冬雪静静落下,村庄银装素裹,安详如画,一如母亲温暖的怀抱。
如今身在南京,每当夜深人静,那些熟悉的画面便一一浮现:乡亲的笑脸、叮咛的乡音、榆树的剪影、古桥的沉默……南京固然精彩,可篁里村的每一缕炊烟、每一声吆喝,才是我心底最深的牵挂。
无论走得多远,故乡就像牵着风筝的那根线,牢牢系住我最初的根与梦。篁里村,是我永远的港湾,心灵的归途。
作者:潘杏平(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职工) 2025.08.20
步龙桥怀古
前文写罢忆篁里,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静。关于篁里村的记忆,如同打开一只旧木箱,看见里面泛黄的书页,每一页都带着时光沉淀下来的气息。字里行间,都是化不开的乡愁;段落起落,全是割舍不下的眷恋。
篁里村曾经是元上乡的中心,群山环抱,翠竹掩映。清澈的溪流绕过家家户户,朗朗读书声穿过堂前,农耕与读书传家的风气在这里蔚然成风。当时的宜兴,篁里村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美丽乡村。然而世事变迁,当年还不及篁里村知名的白塔村,如今已是声震江南。回想过去,再看现在,不禁感叹:当年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的前辈们,若看到这般变化,怎能不生发出沧海桑田的感慨?
时光流逝,从不停歇。父辈渐渐老去,当年的同窗好友也各奔东西。我的启蒙老师周连生先生,也已经离开了我们。猛然回首,才惊觉自己也已两鬓斑白。
步龙桥更是饱经风霜。曾经高耸的拱桥,因为村中道路不断加高,如今显得低平了许多。虽然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,却依然静静地横跨在水面上。我家老宅就在桥东,所以小时候常听大人讲起这座桥的奇事。桥边的石阶又陡又深,伸入水下达一米多,但村里人来来往往洗衣洗菜,从未有人失足。更神奇的是,据说深夜醉酒的人从石阶上跌落,总能安然无恙,仿佛有无形之手在护佑。
然而这座桥也见证着生命的无常。想起童年玩伴小初和小强,曾在桥下戏水时误伤生灵,后来两人都在壮年早逝,令人叹息。生命啊,原来如此脆弱,如同晨露转瞬即逝,只有古老的石桥,依旧静静伫立,容颜不改。
步龙桥的优雅身影曾登上《宜兴党建》的封面,像一枚深情的印记,默默守护着这片乡土。愿这座桥永远庇佑篁里:五谷丰登,万家安康;也保佑所有从这里走出去的人:前程似锦,万事顺遂。
作者:潘杏平(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职工) 2025.09.15
退休的我
挥手告别执教鞭、理行政、担党务的忙碌生涯,退休的闸门缓缓开启,至今已悠悠十余载。这十年,非但不是人生的落幕,反而如一片开阔的沃土,让我得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自在耕耘,收获了一份别样的充实与丰盈。
学海扬帆,心灯不灭。褪去了工作的压力,学习真正回归兴趣的纯粹。书房成了最惬意的港湾,历史风云、文学经典、社会百态,尽在书页间从容品读。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,我未曾却步:从笨拙地戳点手机屏幕,到如今熟练运用各类APP预约、支付、视频通话,甚至在线听讲座、查阅资料,成功跨越了“数字鸿沟”。兴致所至,将曾工作生活的校园与城市变迁融入笔端;拿起相机老年大学学习摄影,捕捉旅途光影与生活点滴;在阳台方寸之地实践园艺,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。偶尔受邀回校、处或社区,结合过往经验分享心得,那份“传道授业”的使命感依然温热。
步履不停,山河入怀。曾经搁置的远方,终于提上日程。与老伴携手,或邀三五老友同行,足迹遍及国内壮丽山河与异域风情。不再走马观花,而是偏爱“慢游”,在古城的晨曦里逛逛市集,于小镇的黄昏中品茗闲聊,深入感受一方水土一方人。凭着对党史的深厚情感,探访革命圣地,在井冈山的翠竹、延安的窑洞、泾县的新四军部前驻足沉思,那是一份特殊的“红色”情怀。归来后写下随笔,将旅途的见闻与感动化作永恒的记忆。
烟火人间,情暖桑榆。生活回归本真,规律作息、坚持晨练、注重养生,深知健康是乐享晚年的基石。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含饴弄孙,看着小家伙们成长,辅导功课、讲述故事,天伦之乐其乐融融。与老同事、老同学定期小聚,一杯清茶话当年,闲谈今朝,情谊历久弥新。在社区,或参与活动,或略尽绵力担任志愿者,邻里守望中延续着服务的热忱。静下来时,侍弄花草、品茗独思,对生活的领悟愈发通透:珍惜眼前,感恩平安健康,享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。
回望这十余年,身份转换,心境却愈发开阔。从“工作状态”到“生活状态”,我以学习滋养心灵,用脚步丈量世界,在平凡的烟火气中体味深情。这十余年,是卸下重担后的自在探索,是阅历沉淀后的从容绽放,真正印证了那句: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这金色的十余年,充实而美好。
作者:潘杏平(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职工) 2025.05.29